热点资讯
10年失眠6剂除,中医不是慢郎中! 临证经方浅学5:经方治疗顽固性失眠2(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)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0:26 点击次数:161
跟诊整理:周鑫楷 诊治:何喜民
广州中医药大学海南医院 三亚市中医院内二科
钟某,女,43岁,初诊2025-05-21
主诉:失眠10余年,胸闷心慌气短1年余。
现病史:服安眠药无效,易受惊吓,头晕,口干口苦,饮水多,有时咽干、异物堵塞感,夜间胸痛,纳差,胃痛,大便成型,日1-2次,夜尿2-5次(眠差时),怕冷怕风,汗出常,冬天手脚凉,月经量多、血块、痛经,脉细弱,舌淡暗胖大齿痕,苔薄白。
辨六经:厥阴病
辨方证: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陈皮
图片
图片
二诊2025-05-28:失眠明显好转,诸证均减。能入睡6-7小时,眠不实梦多,头晕不显,口干口苦未减,咽干、异物堵塞感大减,夜间胸痛大减,纳差、胃痛未减,大便成型,日1-2次,夜尿1-2次,怕冷怕风不显,汗出常,冬天手脚凉,月经未至(既往量多、血块、痛经),脉细弱,舌淡暗胖大齿痕,苔薄白。
辨六经:厥阴病
辨方证: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延胡索五灵脂
图片
图片
辨证分析:
口干口苦、咽干异物感、饮水多、夜间胸痛考虑为上热;
怕冷怕风、手脚凉、胃痛纳差、痛经血块、夜尿频为下寒;
头晕、易受惊吓、咽部堵塞感为表证;
舌淡暗胖大齿痕,苔薄白为里虚寒证;
总体表现为寒热错杂、上热下寒、血虚水盛、水气上凌等证,病位在半表半里,故综合辨证为厥阴病,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陈皮。二诊时患者诸证减,失眠明显改善、头晕不显说明少阳郁热渐清;咽干、异物堵塞感、夜间胸疼痛大减,少阳枢机得以疏通,缓解气郁痰结;怕风怕冷改善,夜尿1-2次太阴虚寒得温,水饮得减;但口干口苦未减考虑少阳郁热未尽;纳差、胃痛未减,考虑太阴里虚寒为主,应加强温运;故原方去陈皮加醋延胡索五灵脂加强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功效,继续予6剂口服。
经典条文学习:
《伤寒论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:“伤寒五六日,已发汗而复下之,胸胁满微结, 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往来寒热,心烦者,此为未解也。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。
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汤发展而来,方中柴胡为主药,调畅气机、透散郁火,黄芩苦寒,能清解少阳郁热,二者合用,为柴胡类方经典对药,辛开苦降,枢转少阳,解半表半里之邪。干姜、桂枝配炙甘草辛甘化阳以温脾,牡蛎咸寒散结,合天花粉清热除烦止渴,又能兼以安神。诸药合用,既可疏利少阳,又能调和脾胃。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,小柴胡汤从阴,治疗半表半里阳证;柴胡桂枝干姜汤从阳,则治疗半表半里阴证。从阳即小柴胡加桂枝干姜后,方药变为以温下寒为主;从阴即小柴胡加瓜蒌根、石膏,方药变为清里热、上热为主。
《伤寒论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26条:“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蚘,下之利不止。”
“气上撞心”是指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及胃脘部。“心中疼热”,心中是指胃脘部,心中疼热是病人自觉胃脘部疼痛,伴有灼热感。本案患者胸闷心慌气短、头晕考虑水气上冲证,胃痛、夜间胸痛、纳差等均符合厥阴病提纲。
《金匮要略》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第5条:妇人怀娠,腹中兮痛,当归芍药散主之。
《金匮要略》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第16条:妇人腹中诸疾痛,当归芍药散主之。
当归芍药散方时妇科及胎产病的常用良方,具有养血调经、柔肝止痛、健脾利湿、活血化瘀等功效。不仅对妊娠腹痛和妇科腹中诸疾均有良效,而且广泛用于血虚水盛病机的诸多病症,而并非独用于妊娠及妇科疾病。方中当归、川芎配伍芍药,治血虚不济而滞,养血调肝,缓急止痛,茯苓、白术配伍泽泻,健脾利湿,治水湿停留;方中重用芍药,缓腹部之挛急疼痛。本案患者月经多、有血块和痛经,舌暗淡胖大,为血虚水盛、寒凝血瘀病症特点,符合当归芍药散方证。
跟诊体会:
患者10余年失眠,服安眠药无效,服他医众多方药也未见成效,自诉痛苦不堪。而此次以六经辨证处方柴桂姜合归芍散,6剂即可安然入睡,患者二诊时也是非常开心激动。
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中论治失眠的经方众多,常用的方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,方证为三阳合病,以少阳阳明为主;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,方证则是厥阴太阴合病;从寒热来看,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以热象为主;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则是寒热错杂,通常寒热并现,上热下寒。还有“虚劳虚烦不得眠”的酸枣仁汤,“心中烦,不得卧”的黄连阿胶汤,“反复颠倒,心中懊恼”的栀子豉汤,“心烦不得眠”的猪苓汤等。作为后世医家,失眠的众多方证都要学习理解,在六经辨证的指导下应用,做到方证对应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